今日 
期刊信息

刊名: 领导科学
Leadership Science
主办:  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周期:  旬刊
出版地:河南省郑州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3-2606
CN:   41-1024/C
邮发代号: 36-104
复合影响因子: 0.246
综合影响因子: 0.105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领导科学
创刊时间:1985

期刊荣誉:
社科双效期刊
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7)

领导前沿 现在的位置:首页 > 领导前沿 >

领导干部如何避免“因公负伤”

发布时间:2014-11-24 16:33:00

目前,领导者“因公负伤”现象有日益增多的趋势:有的因在发展经济中违规中枪,有的因信访稳定差错被贬,有的因突发事件失意……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类干部仕途受挫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当事人均因谋公利而非私利得咎,受到组织处理。我们姑且把这种现象称为“因公负伤”。
  领导者“因公负伤”现象频发,不仅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还有思想理念、工作运行机制和领导者素质提升滞后于社会发展现状等诸多因素。具体体现在如下几方面:其一,工作难度空前。目前正值社会转型和矛盾凸显期,新问题层出不穷,突发事件防不胜防,令领导者应接不暇,致使“负伤”概率大增。其二,曝光力度剧增。舆论监督日趋严厉,加之“仇官”情绪蔓延,领导者稍有不慎,便可能弄得满城风雨,带来难以预测的后果。其三,规避能力不足。部分领导者能力匮乏,对新时期的新问题手足无措、应对失当,因而埋下隐患。其四,卑微地位使然。基层干部为人微言轻,一旦出了纰漏,极易成为强势者的“替罪羊”。其五,评估机制滞后。评判标准不能与时俱进,往往用过时标准对新时期领导行为方式进行价值判断,必然产生南辕北辙的效果。其六,保护措施匮乏。部分地方党组织对新时期干部面临风险估计不足,缺乏相应的防范措施和救助机制,以致领导者“因公负伤”现象难以避免。
  “因公负伤”案例不断,给领导者带来极为消极的影响。从理论上讲,干事越多,则“负伤”概率越高;反之,则平安无事。这必然导致多事的不如少事的,有事的不如无事的,干事的不如混事的,从而使部分领导者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为避风险,他们遇事能躲则躲,能推则推,有的甚至产生“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念头,消极怠工,无所作为,严重损害党的事业和干部形象,群众深恶痛绝。
  因此,如何破解干部“因公负伤”难题,消除其心理痼疾和负面影响,应尽快列入各级党组织重要议事日程。笔者认为,在工作实践中,为减少或避免“因公负伤”悲剧发生,应做到如下几点。
  注重能力升级。本领贫弱是导致诸多领导者“负伤”的重要原因。当前工作难度前所未有,经济发展、改革稳定、社会管理,哪块都是难啃的骨头,领导者如不尽快提高能力,“因公负伤”在所难免。目前,领导者亟待提高三种能力。一是科学决策能力。随着形势发展,许多地方建立了领导决策责任追究制,使之成为悬在某些不计后果、随意拍脑袋者头上的一把利剑。避免决策失误,提高决策能力,不仅是形势发展的要求,也是领导者破解“因公负伤”难题的重要举措。领导者在工作中必须认真研究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大势,准确把握各类文件精神,吃透民情,规范决策程序,广泛吸纳民意,才能使自己的决策合国情、符实情、贴民情,从而避免因决策失误带来的政治风险。二是危机预判能力。领导者对当前社会矛盾凸显、人心较为混乱、管理难度加大的特点要有清晰了解,紧绷思想之弦,不仅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更要具备预判危机的能力,才不至于被突发事件拖累。要保持强烈的政治敏锐性,熟知所在地方或部门动态及人员思想脉络,健全信息捕捉和传递网络,准确把握民情、舆情。同时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学会用变化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各种矛盾的走向和可能产生的后果做到了然于胸。只有对可能出现的危机早有预判,早寻对策,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三是破解难题能力。在实践中,因发展违规,处理信访和突发群体事件失当等因素,遭处理的领导者为数不少。这充分说明,提高领导者打破发展瓶颈、维护社会稳定和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等能力,已是刻不容缓。领导者如能迅速提高应对新时期新问题的水平,对减少“因公负伤”将大有帮助。
  掌握防范技能。有时候领导者易于“因公负伤”,是因为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和防护技能。在新的形势下,领导者面临的政治风险日益增多,要想化险为夷,就要着重掌握三种技能。一是应对媒体技能。随着互联网的兴盛,媒体监督力度日趋加大,领导者已步入“裸身”时代。媒体监督对端正党风、净化民风功不可没,但客观讲,媒体也非净土一块:腐败现象不逊官场,从业者鱼龙混杂,互联网藏污纳垢。面对极其复杂的媒体环境,领导者如不具备一定的应对技能,迟早可能栽跟头。领导者要消除畏惧和排斥心理,欣然接受媒体监督,和媒体从业人员交朋友,掌握同媒体打交道的知识,并善于将媒体作为推行政务透明、宣传党的政策、展示领导形象、澄清事实真相等的载体,还可将媒体新技术作为联系群众、了解民意、掌握民情的工具,使其为我所用。二是自我保护技能。众所周知,法律知识匮乏,好心办坏事,把好事办砸,已成为干部“因公负伤”的重要因素。因此,领导者要着重强化法制观念,熟知必要的法律知识。尤其是基层干部,要对土地使用、征地拆迁、信访稳定等方面相关政策精神吃透,在实践中正确处理敢抓敢管与依法行政的关系,厘清思想解放和违规操作的区别,切不可把蛮干当勇气。三是超前防范技能。众所周知,现在基层工作难做,即便办好事也未必能获得群众支持,领导者稍有不慎,就会惹出麻烦,遇事想复杂点绝不多余。要掌握风险评估技能,在决策实施前,要认真评估可能产生的风险,排查各种不稳定因素,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要未雨绸缪,精心制定突发事件处理预案,以防事情发生时手忙脚乱,御险无策。
  更新评估体系。如同应试教育是高考的“指挥棒”一样,干部价值评估体系则是决定领导干部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风向标。随着时代发展,现在干部价值评估体系某些标准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形势。如,以往常将能机械执行上级指示、画个圈不敢出的干部视作组织观念强的模范,而现在却可能成为思想僵化、因循守旧的典型。用过时的东西去衡量新时代干部的行为,很可能会造成失误。因此,及时更新干部价值评估体系已势在必行。新体系要着重体现三个特点。一是与时俱进的特点。领导者德才素质要有鲜明的时代性,要把思想解放、开拓进取、敢闯敢冒、勇于担当作为德的重要内容,把具有市场意识、能够适应市场、善于破解发展中难题作为才的重要标准,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中国梦的实效作为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只有构建与时代同步、与新时期相适应的干部价值评估体系,才能避免旧尺量新人,减少“误伤”现象发生。二是激励创新的特点。新体系应为探索者除去精神枷锁,鼓励其敢于冲破思想牢笼,打破条条框框,做到思路不落俗套,方法不囿陈规,用前所未有的勇气探索新路,用超常规的举措解决前进中的难,从而为改革者撑腰打气,在政策层面提供支持。三是实事求是的特点。政策制定者应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去把握实情,理解一线工作难处和基层干部苦处,从而制定出契合工作实际、利于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的评估体系。评估体系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切忌闭门造车,凭空想象,制定出干部无法完成的目标或无法抵达的高度,诱使其要么蛮干,要么造假,客观上为领导者“因公负伤”提供诱因。
  完善保护机制。尽管我们采取众多防范措施,仍无法杜绝领导者“因公负伤”现象发生。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减少“负伤”后遗症,进一步完善干部保护机制则显得非常必要。当前要着重健全三个机制。一是关爱机制。要大力优化工作环境,关心体恤长期坚持在一线工作的干部,着力破解其政治发展空间狭窄难题,力所能及提高经济待遇,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做到褒奖改革者、宽容失败者、善待代过者。要考虑基层实际情况,不要对一线干部求全责备,如无极特殊情况,不要轻易处理人。对“因公负伤”者,要做到处罚有度,刀下有情,不能在干事者的伤口上撒盐,使其流血又流泪,以至心灰意冷,悔不当初。二是监督机制。有时候干部“负伤”,是缘于乱作为。在权力缺乏监督和制衡的情况下,当事人往往凭着一腔热情,操作失范,行为失控,以致带来灾难性后果。因此,党组织如何健全监督机制,完善监督网络,落实监督措施,便显得尤为重要。要将那些事关大局和社会稳定的重大决策纳入监督视野,确保决策民主、运作规范、操作审慎。同时,要强化指导和过程监督,对操作者多拉衣袖、多击猛掌,以防激情击败理性,造成权力失控。三是“复活”机制。干部成长很不容易,尤其对毫无背景的草根更是如此。如因一时过失便一棍子打死,于情于理都显过分。在实践中,对干部“因公负伤”原因要多加分析,对动机不纯、品德恶劣且带来严重后果者要严惩不贷;反之,则要妥善处理。对那些决策正确,只是因方法不当、群众不理解引起一定不良后果而遭处理者,就应不缠旧账,大胆予以使用;而对那些确有过错,但并未造成严重后果且已痛改前非者,同样要不计前嫌,委以重任。

  (作者系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政协主席)
  责任编辑 王秀芳 
  E-mail:ldkxwxf@163.com 
  电  话:0371 - 63926290  

上一篇:“为官不为”现象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下一篇:“领导决策落实过程中上下级博弈关系”专题研究

版权所有:领导科学杂志社 -豫ICP备09040257号